咱们今天聊聊宋高宗赵构,他还有个身份新股配资门户网,就是《岳飞传》里提到的康王。赵构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,也是北宋徽、钦两位皇帝被金国抓走后,在江南建立南宋的那个皇帝。
提到赵构,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和秦桧一起,用“莫须有”的罪名害死了岳飞,因此觉得他不是个好皇帝。不过,咱们得客观地说,赵构在艺术上的天分和造诣还是挺高的,这点和他的老爹宋徽宗很像,都是当不好皇帝,却在艺术上颇有建树的人。
历史上,擅长书法的皇帝其实不少,比如梁武帝萧衍、唐太宗李世民、唐玄宗李隆基、南唐后主李煜、宋徽宗赵佶等。而在这些皇帝中,赵构无疑是一位重量级的人物,他不仅修养全面,而且多种书体都写得很好。
赵构擅长楷书、行书、草书,都有一定的水准,诗文也写得不错。他的代表作比如《徽宗文集序卷》、行书《赐岳飞手敕》《临虞世南真草〈千字文〉卷》、大字行书《七绝天山诗》,还有咱们今天要重点说的草书《洛神赋卷》,都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珍品。
这个草书《洛神赋卷》是赵构退位后隐居在德寿殿时写的,他选择了三国时期曹植的散文名篇《洛神赋》作为书写内容。这部作品在明代詹景凤的《东图玄览编》、张丑的《清河书画舫》、汪珂玉的《珊瑚网》,以及清代顾复的《平生壮观》、卞永誉的《式古堂书画汇考》和《石渠宝笈初编》等著作中都有记载。
从作品本身来看,赵构的书法承袭了晋唐书风,书体为小草,但又有明显的章草意味。他的字和王羲之的《十七帖》、智永的《真草〈千字文〉》、孙过庭的《书谱》等作品中的字很像,但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,和晋唐以及北宋的书风不尽相同。
这部作品主要是草书,偶尔也用行书。整体感觉很古典,笔触稳重而饱满,既有圆润也有棱角,线条粗细变化得很自然。草书写得很规矩,但又很有味道。虽然每个字看起来都是独立的,没有连在一起,但是整体看起来笔势是连贯的,感觉一气呵成,很和谐。
想象一下,在那个经常打仗、乱糟糟的年代,赵构作为皇帝,肯定被国家大事、军事问题和老百姓的事情搞得焦头烂额。不过,他居然还能在忙里偷闲,写写诗、练练书法,这心态也算是挺看得开了。
赵构留存的作品都很稳健,中规中矩,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心态良好,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有一颗文心,在书法上下了很深的功夫,有着极其扎实的功力。
赵构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,他曾说过,自己从小就喜欢写字,虽然学过很多不同的书法风格,但心里一直有所偏爱。五十年来,除非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,否则他从未放下过笔墨。
他还说,自己从魏晋以来到六朝的笔法都临摹过,有的萧散,有的枯瘦,有的遒劲而不回,有的秀异而特立,各种风格都掌握在笔下。而对于王羲之的《褉帖》,他更是深入研究,仔细临摹,姿态横生,妙不可言。
赵构的书法学习了王羲之、智永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孙过庭以及宋代四大家等人,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。
明代陶宗仪在《书史会要》中评价赵构说:“高宗善真、行、草书,天纵其能,无不造妙。或云初学米芾,又辅以六朝风骨,自成一家。”
赵构在不同的时期学了不同的书法作品,所以他的书法风格也跟着变。宋代的书法讲究个性,但赵构并不是走这条路,他更喜欢模仿古人的风格。看他的书法作品,很明显能看出来他是从古人那里学了不少东西。
同时,赵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。元朝书坛的盟主、赵氏宗族的后裔赵孟頫的书法被很多人认为是二王的嫡传,其实他主要是遵从、借鉴了“家法”,尤其是得到了宋高宗赵构书风的遗意。赵孟頫又影响了元代的书风,乃至明清的书风,对当下书坛也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行书其高妙的境界感,表现的淋漓尽致,我们能够看到,他的行书,最大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洒脱奔放,甚至还有一种热情之感,不知道,你看到后,会有怎样的感想呢?
不过这里的形式,却也让笔者感到意外,竟然每一个字,都是一种方正的状态,这种状态是比较少见的,是不是也对你有所启发呢?
行书表现出一种规整感,这是在其他书法家,或者明星书法家笔下,是非常少见的一种形式,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。
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,就是每一个字,虽然字形上,有所拉伸,但是,你会发现,这里的字迹,几乎每一个字迹,都是比较平正的状态,这种状态,是不是也惊艳到你呢?
加上后面部分的线条,表现出一种飞白现象,这行笔水平,和控笔能力,非同一般,让人叹服,也唯有叹服。
尤其是最后这三个字,不仅给人一种大气感,而且你会发现,这三个字,是一种字字断开的状态,笔意却能够始终相连。
从书法的角度赏析,笔者也能够感受到一种浪漫的色彩,尤其是这种癫狂的状态,完全不输历史上的“癫张醉旭”,可以说就是一种超越。
人们通常认为赵孟頫开启了元代复古书风,其实宋高宗赵构已经先声夺人。而且,赵构还主持翻刻了被大火毁坏的《淳化阁帖》,这本刻帖对后来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因此,赵构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。
满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